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咨询热线:52452488
产品列表
联系我们
电话:

手机:

传真:
邮箱:
地址:
68年前的成绩单、100多年前的祖孙合照这些凝聚杭州人回忆的老宝

68年前的成绩单、100多年前的祖孙合照这些凝聚杭州人回忆的老宝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日期:2022-10-09 23:12] [热度:]

  10月8日,杭州博物馆建馆21周年,“百万收藏”计划二期捐赠仪式暨三期推介活动举行。

  “百万收藏”计划是杭州博物馆去年推出的面向杭城市民的藏品征集活动,计划通过10年,向新老杭州人征集100万件1912年以来展现杭州人民生活履迹、具有浓重杭州文化印迹、体现杭州城市发展建设历程的物证和书证藏品。

  征集活动推出以来,响应热烈。第一期活动期间(2021年10月8日至2022年3月9日),共有365套3752件无偿捐赠的藏品入藏,涵盖票据、书画、陶瓷、民俗、丝织、图书、邮票、红色革命文物等多个品类。今天,第二期活动(2022年4月11日至2022年9月30日)也圆满收官,杭州博物馆共收到106条意向捐赠信息,经初步筛选和专家鉴定,最终有416套3004件无偿捐赠藏品入藏。

  二期征集成果以各类票证、老照片为大宗,另有民俗、丝织、金属器、书籍、革命类藏品。

  75岁蔡一蛮大伯,就是捐赠者之一。蔡大伯家住在粮道山脚旧藩属,“清朝的时候这里是杭州的藩台衙门所在地,相当于财政局。”

  两次的征集活动,蔡大伯都参加了,“都是我自己收藏的一些老玩意,主要是一些票证以及古籍书。”按件数算,蔡大伯捐赠的藏品已经达上百件。

  这其中,最让他珍惜的藏品,是一本1929年《杭州西湖游览指南》,“这是我外祖父从温州来到杭州后购入的,上面不仅仅有当时的西湖照片,还有吴佩孚等名人的题字,已近百年,很有收藏价值。”

  从小,蔡大伯就喜欢收集身边的一些老物件,“我们这一代人是经历过票证时代的,粮票、布票等等,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蔡大伯说,当时留存了一些没有用完的票证,都被他保存了起来,“我把这些老物件都存放在专门的箱子或者暗格中,它们不能见太阳的。”

  也是出于能够更好保存这些老物件的想法,在去年杭州博物馆二十周年之际,推出“百万收藏计划”之时,蔡大伯就将家中的一些藏品捐赠给杭州博物馆。

  第三期“百万收藏计划”,蔡大伯表示将会继续参加,“我会捐一批瓷片和铜钱。”这批藏品是上世纪90年代延安路修建时,蔡大伯从工地翻出的泥土中掏出来的,“大部分都是南宋、明清时期,普通老百姓家的器物,它们虽然没有很多博物馆展出的皇家器物那么精美,但也记录了当时最普通人家的生活,是杭州历史最淳朴的一部分。”

  目前,蔡大伯捐赠的《杭州西湖游览指南》正在杭州博物馆民国厅展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前往杭州博物馆寻觅一番。

  什么样的藏品能最终被选入杭州博物馆呢?杭州博物馆馆长王英翔表示,只要它是一个反映杭州生活发展、变迁的物证都可以。

  在会场边的,部分二期征集藏品展示柜中,就不乏一些看似很普通的老物件,它们既有杭州百年老字号的见证物,“飞鹤”牌冰瓶、“西湖”牌热水瓶;有记录人生轨迹的成绩单、结婚证,反映上个世纪杭州人生活的老照片;也有老版的雷峰塔、净慈禅寺、杭州植物园等一批杭州风景名胜门票……这些藏品和杭州百姓息息相关,从中可以感受到时代的浪潮和浓缩记忆。

  在藏品中的角落,记者看到一块泛黄的正方形物件,上面印有“东南化工厂”和“东风”字样。如果不是有文字介绍,完全看不出这是一块上世纪60年代的肥皂。

  这块肥皂的捐赠者是家住临平星桥71岁的潘建国,“这是杭州自己产的肥皂,我这次捐了两块,还有一块是西湖牌。”

  说起肥皂,潘大伯唏嘘不已,“当年买肥皂都是需要票证的,最困难的时期一个人一个月的配额是四分之一块肥皂。”这也就意味着,每次使用肥皂都需要节约、节约再节约。

  潘大伯说,刚领来的肥皂都是很光滑的,但是使用的时候容易控制不住量,“所以每次买回来的时候,都需要先在风干日晒一下,等变得干一点在用。”如果衣服脏就多涂点,看上去比较干净的衣服,可能就不用肥皂了,“一家五口人正好能有一块多点的肥皂,一个月勉强够用。”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透明皂之类的新款肥皂入市,老式的肥皂也被潘大伯一家丢在了角落里,渐渐被遗忘。

  前几年家里拆迁,整理的时候翻出了一箱的老肥皂,“当时就试了一下,还能用。”

  在看到杭州博物馆的“百万收藏计划”之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潘大伯报名了,“这不仅仅是肥皂,背后还有我们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以及变迁。”

  据了解,为了更多人共享“百万收藏”计划的系列成果,杭州博物馆已将一期活动所征集的部分老物件在杭博基本陈列中做了线下展示,并将不定期换展,一起留住老底子的温度。与此同时,“百万收藏@杭博”小程序也将实时更新中,将这千余份温暖上传至云端,实现“百万收藏”计划系列成果的永久在线。

  为了感谢热心市民们对文博事业的关注和支持,杭州博物馆于2022年10月8日举行“百万收藏”计划二期捐赠仪式,为捐赠代表颁发捐赠证书,冰表示将继续履行与杭城市民的十年之约。

  此外,杭州博物馆“百万收藏”计划三期活动将聚焦社区,并通过藏品征集、志愿者招募、历史文化推广、党建共建等活动与社区互联互通,在社区中探索杭州这座城市与个人、家庭、社区的故事,在社区中征集、收藏杭州城市建设、工业文化发展、生活方式变迁等的时代物证,以此扩大杭州博物馆的服务半径,也让更多的杭城市民了解杭博、走进杭博。

  这副眼镜完整保留有眼镜盒和眼镜布,是周先生家中祖传之物,眼镜布上可清晰看到毛源昌眼镜号的店铺名称和电话号码。经鉴定,镜片也为原配,完整保留至今不易。毛源昌眼镜是杭州一家百年老店,创建年代可追溯至清同治元年(1862),开设于杭州太平坊(中山中路),前店后坊。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捐赠人个人幼儿园至初中生活情况报告单及成绩单(宋大炜先生捐赠)

  宋大炜先生捐赠一批其本人自幼儿园至中学的学习手册、成绩单,反映了当时的学习手册和成绩单模式,包含班级、学生姓名、老师姓名、各科成绩、评语等内容,详细记录其学习信息。宋先生称这些藏品距今已有60-70年,虽不值钱,但记录了自己幼时的成长轨迹,多年过去保存还算完整,捐赠给博物馆永久保存更有意义。

  4.1918年美国人拍摄祖孙合照、1943年结婚照、20世纪四五十年代儿童合照等(嵇耀良先生捐赠)

  嵇耀良先生先后两次到馆进行捐赠,第一次捐赠了20世纪60-70年代杭州市人民交通示意图、1952年杭州市中小学教师业余进修学校学习证明书等藏品,听闻杭州博物馆也在征集老照片,便回到家中找出父母辈留下的民国时期老照片,又一次来到博物馆。透过这些老照片,可以看到民国时期人们的典型的发型、服饰特色。

  6.20世纪50年代小提琴附弓、20世纪70年代西湖牌PT1相机(高继生先生捐赠)

  高继生是杭州高氏相机博物馆的馆长,他开设了中国第一家相机博物馆。捐赠人毕生收藏各种相机,这台相机也是其个人收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美军认输了?俄核弹列车开赴乌克兰,美军罕见重启红色电线岁韩旭最新签约曝光,球迷始料未及,新东家连签“2大核心”,新赛季有望夺冠

关键字:人生就是博旧版